本帖最后由 guohuan 于 2016-11-18 16:51 编辑
相传,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,名叫戴糁。他善于针灸治疗术,为人厚道,待人谦和。老人形瘦,面色淡黄,人们以尊老之称,称呼他为“黄耆”。后来,老人因救坠崖儿童而身亡,去世后,人们为了纪念他,便将其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色黄,具有补中益气作用的草药称为“黄芪”,并用它救治了许多病人。
黄芪的入药部位是根,以甘肃的野生黄芪为最佳。秦汉时期认为,黄芪是补气药里面效果最好的。黄芪味甘,性微温,主要补脾、肺两脏之气。治疗脾气虚弱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,可以单用熬膏服;治疗中气下陷、脏器下垂,可以和人参、升麻等配伍,比如补中益气汤。
黄芪补肺气的效果不如人参,但是它的作用更广泛,能补气生阳,托毒生肌,益卫固表,最有名的成方是玉屏风散,可以治疗气虚自汗,预防感冒。以黄芪50g煎服,每天1剂,缓解过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,效果也很好。
另外,黄芪还能治疗气虚水肿。清代《冷庐医话》中曾记载一人患肿胀病,气喘,二便不通。许珊林用生黄芪120g、糯米30g,煮粥一大碗,让病家频频送服。药后喘平便通,全身肿消而愈。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,也是遵照以上的方法,用生黄芪30g煎汁,煮糯米半杯,成粥,5天肿即消。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,在这些经验的启发下,创制了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,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。
从体质上来说,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,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,肌肉松软,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。从身体状况来说,黄芪可以预防感冒,但是感冒患者却不适合吃黄芪,因为黄芪是固表的,可能会闭门留寇,无从宣泄。黄芪的特点是补而性燥,阴虚患者使用黄芪,需要配伍一些养阴药,比如生地、熟地、玄参、麦冬等等。
黄芪的常规用量是10-30g,大剂量可以达到120g,甚至更多。但用量过大可能导致胸闷腹胀,食欲减退,头昏潮热。医圣张仲景曾总结过黄芪的剂量段,现代应用可以适当变化,比如治疗浮肿,可以用到60-100g;治疗半身不遂、骨质增生疼痛,可以用30-60g;而治疗上消化道溃疡,可以用15-30g。黄芪的用法和它的功效一样广泛,煎汤、泡茶、煮粥,无一不可,对证的朋友不妨一试。
健民中医馆:0373-5033111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