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医养生】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(99%的人不在意)!

[复制链接]
guohuan 发表于 2017-3-22 17:31:5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174639nr5jewf1n6z9affr.jpg

压力大、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原本脆弱的脾胃不堪重负。因此养生应以脾胃为先,那么我们怎样调养出好脾胃呢?


微信图片_20170322173018.jpg



       中医有个观点“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”。意思是,脾胃功能正常与否,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。“脾胃不和”是一个中医名词术语,很多人都听说过甚至常挂嘴边,但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,又不知是什么。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脾胃不和是怎么一回事。
微信图片_20170322172942.jpg
人的寿命长短受到先天禀赋和后天养育的共同影响,来自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濡养。后天之精源于饮食,由脾胃化生而来。人自出生至死亡,全赖脾胃化生气血精微,充养脏腑官窍,因此有脾胃为“后天之本”的理论。

      “脾主运化”是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。“运”为运转不息、转输;“化”,一方面是指脾胃摄取水谷精微,化生精、气、血、津液,为机体提供营养,另一方面是指将代谢废物及时清除体外。

      中医里的“脾胃”不仅是西医概念的整个消化系统,更是多系统、多功能单位的综合体,与神经、内分泌、血液循环、免疫等系统均密切相关。

      食欲不振、面色不佳、乏力、易倦怠、嗜睡等人们俗称的亚健康状态其实就是脾胃功能低下的主要表现。
微信图片_20170322172949.jpg

脾胃
不合

     《明医指掌》记载:“脾不和,则食不化;胃不和,则不思食,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”。可见,“脾胃不和”的主要表现是不思饮食,食而不易消化,症状包括或吐、或泻、或胀满、或嗳气、或恶心、或便秘等。

      临床上,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胃食管反流病、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都会引起脾胃不和,具体原因包括饮食不节(洁)或不定时、过食生冷、辛辣或肥甘厚味、思虑太过或情绪急躁、劳累过度及外感寒邪等。


       脾与胃互为表里,常相累而病。脾为太阴,其气易虚,虚则有寒;胃为阳明,受邪易实,实则易热。因此,脾胃不和易形成寒热错杂之证,大致分为以下3个证型:

      脾(虚)寒胃热证:表现为胃脘灼热、胀满疼痛、喜温喜按、遇凉刺激或受风寒易加重,腹胀反酸、大便时干时稀、四肢冷、牙龈肿痛、舌淡有齿痕、苔薄黄微腻或黄白相间、脉细数。治疗可用半夏泻心汤,方中黄连、黄芩清胃热,干姜、人参、甘草温中补虚,具有寒热平调,辛开苦降的作用。

  上热下寒证:上热是指胃热,表现为有口气、口舌生疮、舌苔黄;下寒是指肠寒,表现为腹胀肠鸣、小腹冷痛、便溏、舌质淡胖、脉沉弱。治疗应清上温下,以乌梅丸为主方,加黄芩、黄连、蒲公英以清上热。

  上寒下热证:即脾胃虚寒、大肠有热或湿热,表现为胃脘胀痛、喜暖喜按、恶心欲呕、口渴、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。肠道有热主要表现为便秘、舌苔黄;肠道有湿热则表现为大便黏腻不爽、气味臭秽、舌苔黄腻。治疗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,以温上清下。肠热便秘者宜用瓜蒌、枳实、火麻仁等,肠道湿热者宜用黄柏、黄连、苦参等。
总之,要想脾胃功能强,日常还需注意饮食平衡、饥饱适量、劳作适度、调畅情志等,才能达到护脾胃、助养生、促长寿的目的。
       中医有“以动助脾”的养生观念,饭后散步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、促进消化。但“饭后”并非指吃完饭立刻就开始散步,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钟再进行,若吃得过饱则需适当延长休息时间,并且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。
101_thumb_P_1489191147205.jpg
  • 通用名称:
  • 参苓健脾胃颗粒
  • [url=]功能主治:[/url]
  • 本品补脾健胃,利湿止泻。本品用于脾胃虚弱,饮食不消,或泻或吐,形瘦色萎,神疲乏力。
  • [url=]用法用量:[/url]
  • 开水冲服,一次10克,一日2次。

174639dx4mr33j8s99shsf.jpg


QR Code Generator QR Code

扫一扫 手机看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返回列表 发新帖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会员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Powered by Discuz!! X3.4 | 本站已稳定运行: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